東方藝術家
他在畫界也算小有名氣,他就是東電控制公司職工,一位來自企業的青年畫家、“中國藝術家協會”理事吳培學。
2005年,對于吳培學來說是一個豐收之年:3次進京參加全國油畫展,捧回兩個銀獎、一個一等獎,并被授予“中華當代文人書畫家”榮譽稱號。
2006年,吳培學又是一個成熟之年:5月,德陽首家油畫展“慶‘五一’吳培學鄉土風情油畫展”在市美術館展出,成為吳培學的油畫藝術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收獲也好,成熟也罷,這對于只有初中文化、不是“科班”出身、靠自學成才的吳培學而言,實屬不易。
吳培學自幼喜愛繪畫,立志報考美術學院,走專業繪畫藝術的道路。然而,陰差陽錯,初中畢業后他毅然放棄學業,慕名來到市藝術館拜原館長蔣綠藻為師學國畫,很快就掌握了素描等基本技法。他在蔣綠藻老師的輔導下,專心致志地學國畫,一畫就是10年,先后臨摹了1000多幅畫,創作了100多幅作品,技藝大有長進,參加省內外的畫展,均有作品獲獎。
1985年,吳培學在成都參觀畫展時,久久地駐足于青年畫家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前,那古銅色的老臉,艱辛歲月耕耘出的那一條條車轍似的皺紋,犁耙似的手,手中端著的破舊茶碗……畫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寫實主義手法,刻畫出一個勤勞、樸實、善良、貧窮的老農形象,咄咄逼人,發人深省,更讓吳培學黯然神傷,也由此萌發了他轉學油畫的念頭。他買來有關油畫知識方面的書自學,知道了油畫要畫到畫布上,卻不知道先要在畫布上打底,畫了好幾遍畫面總是非常粗糙、模糊,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首戰失利,吳培學仍然沒有氣餒,他在書本中苦苦地尋找答案。一個月后,原因找到了,卻又面臨著一個更大的難題:如何運用色彩,怎樣表現色彩關系,是油畫成敗的關鍵。臨摹和創作之余,他注重學習色彩學,多看油畫大家的作品。吳培學學習油畫,一攻就是3年,先后創作和臨摹了1000多幅油畫。
吳培學無師自通,在于他博學。他說:“天空中雨云積累得越多,雨下得就越大。一個人的知識積累得越多,知識和初衷的碰撞力就越大,所產生的創作靈感火花就越強烈,收獲就越豐碩?!逼綍r,他除了向朋友借書看,只要有點余錢,他都要拿去買書。除了國畫油畫知識方面的書,還有哲學、電影藝術、肢體藝術、造型設計藝術、雕刻藝術等等,如今已有藏書2000余冊。有了書本知識,并用于繪畫實踐,因而他取得了成功。
縱觀吳培學的油畫,以德陽鄉土風情為題材,筆法細膩,色彩明快,具有田園似的純樸。其實,吳培學在剛轉學油畫時,對于究竟是要表現什么主題并沒有明確的方向,只是在家閉門造車臨摹別人的畫,創作也離不開城市的水泥鋼筋房,時時使他感到煩躁、郁悶。
一次,吳培學到通江農村采風,發現許多老人和孩子坐在門檻上,用一雙期盼的眼神遙望著遠方,究其原因,方知年輕人都外出找工去了,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還有一次,吳培學到鎣華山采風,那里原始態的山水,古老的民居,純樸的山民,多采的風土人情,猛然打開了他的創作靈感;原來美麗的天堂不是外在于我們遙遠的異鄉,而就在難忘的鄉情中!
關注家鄉,走進現實生活!吳培學的創作主題清晰而又強烈地凸現在腦海中。于是,他把畫筆停留在家鄉的風土人情上,決意用手中的畫筆推開另一扇心靈之窗,找回已丟失的“草帽”,盡情享受那難忘的鄉情,讓最圣潔而單純之美在浪漫的夢境中起舞!
鄉土鄉情,猛烈地撞擊著吳培學的創作激情。這些年來,他騎著自行車,帶著干糧和水壺,少則半天,多則兩三天不等,不辭辛勞地奔波于德陽的大部分山水之間,創作出了一幅幅反映家鄉風土人情的油畫,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找回了他夢寐以求的“單純之美”。后來,吳培學又嘗試著把油畫搬上雨花石,他根據雨花石的紋路,用油彩把一個個平凡自然的石頭變成了人物、動物、風景、花鳥等栩栩如生的“卵石畫”藝術品,深受藝術品收藏者的喜愛。
初步的成功,吳培學卻顯得十分平靜。他說他今后將繼續沿著表現家鄉風土人情的油畫藝術之路走下去,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獻給家鄉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