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帶漸寬終不悔
——詩人颶中蘭藝術創作歷程
疾風知勁草,蘭香自苦寒。
颶中蘭,一個汲取大工業時代的養分,成長于東汽這片沃土,受到詩歌界推崇的政治抒情詩人,習詩二十余載,至今,仍以飽滿的熱情,踩著詩的韻腳穿行在鋼鐵的雄渾與機群的轟鳴中,張開想象的翅膀,盤旋在八角井,俯瞰這片東汽新生的土地深情歌唱。
在多年的詩歌創作中,颶中蘭面對偉大的時代,摯愛的東汽,傾情寫作,先后創作了《錘鐮旗》、《行走在中國的大街上》、《焦裕祿》、《把一切獻給黨》、《孔繁森》、《三個代表》等多首政治抒情詩,作品多次獲獎并散見報刊。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讓摯愛的東汽慘遭劫難,在痛徹心肺的災難中,滿懷悲愴的詩人,在抗震救災、生產恢復中,除了用鏡頭記錄了一幕幕不屈的東汽人感人的瞬間外,先后創作了《共和國,請您相信》、《斷裂帶上》、《東汽精神頌歌》等政治抒情詩。
其中在5.12周年紀念活動中,《斷裂帶上》被《中國工業報》整版推出后,陸續收入其它版本,成為東汽抗震救災、生產恢復與災后重建的詩歌檔案。
詩人颶中蘭,姓劉名崗,在東汽黨委宣傳部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同時負責東汽企業文化建設。生活中的劉崗率性,當然也如他的詩一般富有感染力,至情至性,他吟詩時的狀態與寫詩一樣,沉浸很快,頃刻便如癡如醉如癲如狂,呼破喉嚨、撕裂聲帶也在所不惜。據說,在20多年前東汽的一次詩歌沙龍上,酒過三巡,大家吟詩抒情唱歌盡歡,再要找點盡興的,看到桌上的殘羹盛宴中,當作料的辣椒在菜盤里鮮紅奪目引人“垂涎”,于是乎,一場別開生面的吃辣椒大賽自此上演,比賽的規則包括必須要細嚼后慢咽,以誰吃下的數量多為勝。桌上的風卷殘云之后,此賽的人后來也只剩下了他和另外一個,為了決出勝負,他又叫上了一大盤未經烹飪加工的干紅辣椒繼續吃了起來……可能是此次奇遇打通了他辣的“任督二脈”,于他對辣的味覺功力劇增,與他共餐,我會經??吹剿眉t辣油就飯,可謂“無辣不成食”啊。
關于詩歌:他選擇了一種燃燒靈魂的藝術
颶中蘭的詩歌創作始于八十年代末期,那時是詩歌的黃金時代,朦朧詩的潮派在邊陲小鎮白浪滔天,讓每一個熱愛文學的人熱血沸騰,不時有群眾組織的詩歌沙龍和詩友聚會,在這精神的盛宴中,慷慨激昂。
那是1987年,颶中蘭剛從技校畢業分配至東汽鑄造分廠鑄鐵車間當翻砂工,夜夜秉燭夜讀,那時,身上總有一個小本子,不時將靈感閃現的一刻,記錄下來,日積月累,一不小心在《詩刊》函授版上發表第一首詩,于是從此迷戀上詩神繆斯。
八九年底,國家勞動部將全國廠際技校教育研究會和全國機械電子技校教育研究會兩會秘書處設在東汽技校,技校創辦了一份面向全國發行的報紙------《技術教育報》,颶中蘭進入新聞工作者的行列。
也就在這個時段,開始了詩的探索,開始了尋找一種表達人的尊嚴和時代的光輝,一種以靈魂中高尚的價值準則為指向的詩歌創作。
一九九一年在慶祝建黨70周年全國“冰心杯”詩歌大賽中,榮獲三等獎,結集出版后,《德陽日報》、《太行日報》、《滬州文藝》、《青年作家》等多家報刊相繼刊出。
一種政治抒情詩的體裁,成為詩人情感的天然載體,讓創作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成為生命的一種儀式。
正如他在詩中寫到:假如我的詩不能在別人的心中打下錘鐮的烙印,我辜負了的不是詩人的榮譽而是責任。
我看到在詩人的心路歷程中,詩人選擇了一種燃燒靈魂的藝術,飽經靈魂與藝術雙重煉獄的煎熬,在煎熬中,讓人格與詩格不斷完善。在多年的工作與創作中,我看到一個有著強烈正義感的詩人與一切綼郫不能兼容的人生。
關于攝影:他從事著咀嚼心血的職業
詩人颶中蘭的攝影早在九十年代初,就開始了攝影藝術的學習。
1992年,他到嘉峪關去參加“中外散文詩研究會年會”,意外地去了一趟新疆,這讓他的心中被大漠風光深深地振憾了。那里荒涼的大漠,千年的胡楊,悲壯的落日,成為一種使之熱血沸騰的靈感源泉。
第二年,他耗去一年的工資買了一臺德國百佳相機,帶著四十多個膠圈,在新疆游走了四十五天,足跡遍及天山南北……
然而,真正從事攝影工作,是2005年從技校調至宣傳部的事,其間,有作品分別榮獲省市特等獎、三等獎。
在5.12大地震發生時,他正在電話采訪,劇烈晃動讓他本能地往外跨出一步,就在這一刻,背后厚重的鐵柜徑直砸在他的坐椅上,他跑出來一看,跨塌的樓層揚起漫天灰塵。
大地震!瞬間閃過的意念,讓他義無反顧地沖進辦公室,取出相機,開始記錄這悲愴的一幕。
在抗震救災,恢復生產,職工安置的過程中,他幾乎沒有放下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集團公司領導、東汽黨政的果斷決策與堅強領導和東汽精神的感天動地的瞬間,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東汽指導抗震救災與恢復重建的歷史性鏡頭。
在災后重建中,颶中蘭的腳跡走遍了新東汽的每一個工地,從一片莊稼地,走到翻新的泥土,再走到今天平整的大道,用鏡頭記錄下新東汽的建設歷程。
在新東汽的建設過程的拍攝中,他攀爬過所有的塔吊,登上了所有的制高點,以全景式地展示東汽新貌,大量地新東汽作品被報刊雜志采用,其中,有作品在建國60周年攝影大賽中獲一等獎等多種獎項。
結束語
今天,我們看到,不辭勞頓的他,懷惴一顆詩心,挎著相機,在八角井,尋找著新的藝術和人生的制高點。